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1-11-02 閱讀量: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個問題。《哈姆雷特》中的臺詞用于眼下樓市的尷尬恐怕再合適不過了……由于調控政策的深入以及“堅決不松口”的執行力度,使以價換量成為開發商的共識,因此,各地品牌開發商紛紛舉起降價大旗,在“維權”、“搶購”聲中回籠過冬的儲備。但仍有人在問:房價降多少幅度才應該出手置業?近日,銀監會某高層“銀行可承受40%房價降低帶來的后果”給了持幣待購的買房人更堅決的等待決心。事實是這樣嗎?一些專家、學者、包括買房人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質疑和意見。
●本期嘉賓
知名財經(相關:理財證券)評論人 葉檀
中央民族大學 經濟學院博士 張興無
中國房產信息集團研究中心總經理 陳嘯天
同策咨詢高級分析師 張佳浩
業內資深置業專家 舒可心
張興無
40% 是數據 更是政策信號
有的財經人士對劉明康的40%表示質疑,認為其根據不夠充分,甚至指其不靠譜,太低估風險。判斷銀行業的經營風險固然需要更多的具體數據和對制度環境等的分析,但針對劉明康主席的講話,我認為與其質疑這個數據產生的具體依據,不如把它看成是一種政策信號,就是政府對房地產業的調控政策不會放松。
房地產企業在銀行的貸款一般以短期貸款為主,年底是房地產企業的還款高峰。就目前來看,房地產業的金九銀十已成泡影。房地產企業面臨很大的還款壓力,降價售房將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根據最新公布的國民經濟數據,進入三季度,中國的CPI漸呈下降趨勢,通貨膨脹有所緩和;而GDP增速下降,從前兩個季度的9.7%、9.5%下降到9.1%,宏觀經濟呈下行趨勢;同時國際金融市場動蕩,世界經濟復蘇進程艱難,作為開放度很高的中國經濟必然受其牽累,出口下滑很難避免。民營企業,尤其是小微型企業經營困難,對就業的影響有可能在明年顯現。當前形勢下,貨幣政策不宜再進一步收緊,防止經濟掉頭下滑也成為宏觀調控應考慮的內容。
業內人士普遍預計年底房價會出現明顯拐點。按照順市售房,逆市拿地的一般經營規則,有的房企已經準備把在京郊和唐山的售房價格降價10-15%,同時為未來經營儲備土地。在此背景下,日子難過的一些房企自然希望借機發聲,要求政策松綁。住房作為投資品,一旦價格下跌成為定局并持續下跌形成下跌預期,市場崩潰就并非杞人憂天。但在目前樓市情形下論及崩盤還為時過早,其對銀行業的經營風險影響不會是劉明康主席關注的真正焦點。有個別企業抱著政策放松的幻想是不現實的。劉明康主席的一席話可以解讀為,對樓市的嚴厲調控所導致的經濟后果,不會給銀行業帶來系統性風險,也不會使中國經濟在目前輕微下行的趨勢下出現斷崖式的下跌。
陳嘯天
房價下降四成 會擾亂保障房市場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整體房價仍然保持穩定,出現降價幅度較大的項目目前未對整體市場造成太大的影響,不過估計今年可能出現10%-15%的降幅。此外,從現有降價項目分析,除了一些小型開發商需要資金回流降價銷售外,75%的房地產企業都擁有資金保障,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以價換量,一方面是在限購條件下爭取更多有購房資格的買房人,另一方面上市房企也需要在年底向股民有所交代。而更重要的一點是,從近期的土地成交看來,以前動輒百分之四五十甚至更高的土地溢價率已經不存在了,對于要擴張的企業來說是個很好的購地時期,因而,不少房企會采用策略性降價的方式回收資金,用于購地擴張,這也將進一步推動房地產企業的優勝劣汰和整合。
可以說,雖然調控在深入,但房地產市場的整體發展預期并沒有發生改變,倘若現在房價下降四成,很有可能會動搖一大部分人的信心,不僅是購房人,也包括開發商,屆時將會徹底扭轉人們對市場發展的預期。而和房地產市場密切相關的上下游行業也會受到連累,房地產業對鋼鐵、水泥、建材、家紡等其他行業的慣性推動作用將可能導致這些行業發展停滯。
目前,房地產的上下游行業得益于保障房建設,發展沒有受到巨大的沖擊。不過,一旦房價下降四成,與商品房市場密切相關的保障房市場也可能因此受到影響。最直觀的就是價格沖擊,商品房房價下降四成,或可導致市場中商品房與保障房的價格等同或接近,而這也將擾亂保障房市場的健康發展。